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

與謝民師推官書(答謝民師書)--蘇軾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一)

【原文】
  軾啟。近奉違,亟辱問訊,具審起居佳勝,感慰深矣。軾受性剛簡,學迂(ㄩ淤)材下,坐廢累年,不敢復齒縉紳。自還海北,見平生親舊,惘然[1]如隔世人,況與左右無一日之雅,而敢求交乎!數賜見臨,傾蓋如故,幸甚過望,不可言也。

  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,觀之熟矣。大略如行雲流水,初無定質,但常行於所當行,常止於不可不止,文理自然,姿態橫生。孔子曰:「言之不文,行而不遠。」又曰:「辭達而已矣。」夫言止於達意,即疑若不文,是大不然。求物之妙,如繫風捕影,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,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,而況能使了然於口與手者乎?是之謂辭達。辭至於能達,則文不可勝用矣。揚雄好為艱深之辭,以文淺易之說,若正言之,則人人知之矣。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,其《太玄》、《法言》,皆是類也。而獨悔於賦,何哉?終身雕蟲,而獨變其音節,便謂之經,可乎?屈原作《離騷經》,蓋《風》《雅》之再變者,雖與日月爭光可也。可以其似賦而謂之雕蟲乎?使賈誼見孔子,升堂有餘矣;而乃以賦鄙之,至與司馬相如同科。雄之陋如此比者甚眾,可與知者道,難與俗人言也。因論文偶及之耳。歐陽文忠公言:「文章如精金美玉,市有定價,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。」紛紛多言,豈能有益於左右,愧悚(ㄙㄨㄥˇ聳)不已。

  所須惠力法雨堂字,軾本不善作大字,強作終不佳,又舟中局迫難寫,未能如教。然軾方過臨江,當往遊焉。或僧有所欲記錄,當為作數句留院中,慰左右念親之意。今日至峽山寺,少留即去。愈遠,惟萬萬以時自愛。不宣。

【注釋】
[1]惘然:模糊不清的樣子。

【譯文】
  蘇軾啟:最近我倆分別之後,多次承你來信問候,詳知你日常起居安好,深感欣慰。我稟性剛直簡慢,學問迂闊,才智低下,因事連年被謫,不敢再與士大夫們並列。自從回到海北,見到舊日親友,也已經陌生的如同隔代之人,何況與您平素沒有交往,怎麼敢希求結交呢?幾次蒙你親自光臨寒舍,立談之間一見如故,使我萬分欣幸,喜出望外,不是言語可以表達的。

  您給我看的書信和詩賦雜文,我已熟讀多遍。它們差不多都如行雲流水,起初沒有固定的形式,而常常起於所當起之處,停於所不可不停之處,文理自然,姿態富於變化。孔子說:「說話內容沒有文采,流傳就不會廣遠。」又說:「言辭只求能表達意思就行了。」言辭僅要求能達意,就懷疑好像不用講究文采,這是很不對的。要把握住事物的微妙處,就像捕風捉影那樣不容易。能夠在心裡清楚地了解所要描述的事物的人,大概在千萬人中也找不到一個,何況是要用口說和手寫把事物表達清楚呢?如果能表達清楚,這就叫「辭達」。言辭要做到能夠達意,那麼文采就運用不盡了。揚雄作賦時,喜歡用艱深的辭句來文飾淺顯易懂的道理,假如直捷了當地說出來,那麼就人人都能一看而知而顯得沒有深度了。這種寫作方法正是他所說的「雕蟲篆刻」,他的《太玄》、《法言》也都與此類似。但他卻只對作賦追悔,何原因呢?他終身寫作都字字句句雕琢,而寫作《太玄》、《法言》時僅僅改變了詞句的音節,若因此便稱之為經,這可以嗎?屈原作《離騷》,是《風》、《雅》傳統的再發展,即使與日月爭輝也不遜色。難道我們可以因為它象賦而稱之為彫蟲小技嗎?如果賈誼趕上了作孔子的學生,那麼他的學行已經足以「入室」了。而揚雄卻因他作過辭賦而輕視他,將之與司馬相如相提並論,像揚雄這類見識淺陋的事例很多。這些話只能同知音說說,很難同一般人講,因為是議論文章,所以我才偶然談及罷了。歐陽修先生說:「文章像精金美玉,在市場上本有一定的價位,不是憑誰的一句話就能論定貴賤的。」我拉拉雜雜講了一大堆,對您未必有什麼好處吧,真是慚愧惶恐的很。

  您要我給惠力寺法雨堂的題字,我本來就不善於書寫大字,勉強寫也終究寫不好,又加上船上地方狹窄難以書寫,所以未能按您的囑咐辦。然而我將路過臨江,定當前去遊覽。或者寺僧要我寫一點什麼,我會寫上幾句留在寺院內,以安慰您的鄉土之思。今天到達峽山寺,稍作逗留後就離開。彼此相距越來越遠了,只望你千萬隨時珍重,不再贅述。

【註】蘇軾〈與謝民師推官書〉作於1100年,即其去世前一年,是回覆謝民師有關散文寫作的一封書信,信中提出「文理自然」、「辭達」的寫作理念,可謂其終生散文寫作的思想精華。

【作者】蘇軾[1][2][3](1037-1101),字子瞻,一字和仲,號東坡居士,眉州眉山(今四川眉山市)人,北宋文豪。其詩,詞,賦,散文,均成就極高,是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又善書法和繪畫,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,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。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;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,又與陸游並稱蘇陸;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;書法名列「蘇、黃、米、蔡」北宋四大書法家「宋四家」之一;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。因其文、詞頗多於著作,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。故時學者有曰:「蘇文熟,喫羊肉,蘇文生,吃菜羹」之說。[蘇軾著作]、[蘇軾全集]、[蘇軾詩全集]、[蘇軾詩詞全集]

【賞析】[淺談蘇軾和他的《答謝民師書》/中國論文網]、[答謝民師推官書/百度百科]、[答謝民師書/古文觀止全譯]、[與謝民師推官書論析/華雨思路(有原文圖)]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