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

范文正公文集序--蘇軾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一)

【原文】
  慶曆三年,軾始總角(ㄐㄩㄝˊ絕)[1],入鄉校,士有自京師來者,以魯人石守道所作〈慶曆聖德詩〉示鄉先生。軾從旁竊觀,則能誦習其詞,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,何人也[2]?先生曰:「童子何用知之?」軾曰:「此天人也耶,則不敢知;若亦人耳,何為其不可!」先生奇軾言,盡以告之,且曰:「韓、范、富、歐陽[3],此四人者,人傑也。」時雖未盡了,則已私識之矣。嘉祐二年,始舉進士至京師,則范公歿。既葬,而墓碑出,讀之至流涕,曰:「吾得其為人,蓋十有五年,而不一見其面,豈非命也歟?」

  是歲登第,始見知於歐陽公,因公以識韓、富。皆以國士待軾[4],曰:「恨子不識范文正公。」其後三年過許,始識公之仲子,今丞相堯夫。又六年,始見其叔彝(ㄧˊ儀)叟京師。又十一年,遂與其季[5]德孺同僚於徐,皆一見如舊,且以公遺稿見屬為敘。又十三年,乃克為之。

  嗚呼!公之功德,蓋不待文而顯,其文亦不待序而傳。然不敢辭者,自以八歲知敬愛公,今四十七年矣。彼三傑者,皆得從之遊,而公獨不識,以為平生之恨。若獲挂(ㄍㄨㄚˋ掛)名[6]其文字中,以自託於門下士之末,豈非疇昔[7]之願也哉!

  古之君子,如伊尹、太公、管仲、樂毅之流,其王霸之略,皆素定於畎畝中[8],非仕而後學者也。淮陰侯見高帝於漢中,論劉、項短長,畫取三秦,如指諸掌,及佐帝定天下,漢中之言,無一不酬者。諸葛孔明臥草廬中,與先主論曹操、孫權,規取劉璋,因蜀之資,以爭天下,終身不易其言。此豈口傳耳受,嘗試為之,而僥倖其或成者哉?

   公在天聖中,居太夫人憂,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,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。天下傳誦。至用為將,擢為執政,考其平生所為,無出此書者。今其集二十卷,為詩賦二百六十八,為文一百六十五,其於仁義禮樂, ​​忠信孝弟(通「悌」),蓋如饑渴之於飲食,欲須臾忘而不可得。如火之熱,如水之濕,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。雖弄翰戲語,率然而作,必歸於此。故天下信其誠,爭師尊之。孔子曰:「有德者必有言[9]。」非有言也,德之發於口者也。又曰:「我戰則克,祭則受福[10]。」非能戰也,德之見於怒者也。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。

【注釋】
[1]總角:比喻童年。舊時未成年男女,編紮頭髮,形如兩角,稱為「總角」,故用以指未成年的男女。宋仁宗慶曆三年(西元1043年),蘇軾6歲。
[2]十一人:即韓琦、富弼、杜衍、晏殊、章得像、賈昌朝、范仲淹、歐陽修、余靖、王素、蔡裒。
[3]韓、范、富、歐陽:韓琦、范仲淹、富弼、歐陽修,皆北宋名臣。
[4]國士:出類拔萃的人。
[5]仲子:次子。叔:三子。季:四子。
[6]挂名:記名。多指徒有其名而不負責任。或作「掛名」或「跨名」。
[7]疇昔:昔日,從前。
[8]畎畝:田間﹑田地。
[9]有德者必有言:〈憲問第十四〉子曰:「有德者,必有言。有言者,不必有德。仁者,必有勇。勇者,不必有仁。」
[10]我戰則克,祭則受福:《禮記•禮器》孔子曰:「我戰則克,祭則受福,蓋得其道矣。」

【譯文】
  慶曆三年,我剛剛童年,進入鄉校,有一位從京師來的讀書人,拿魯地人石守道寫的〈慶曆聖德詩〉給鄉校的老師看。我從旁邊偷看,就能夠誦讀通曉文中的語句,我問先生文中稱頌的十一個人是誰,先生說:「小孩子知道這些有什麼用?」我說:「如果他們是神仙,我就不敢知道;如果他們也是普通的人,我為什麼就不可以知道他們!」先生認為我說的話奇特,把這十一個人的情況全部告訴了我,並且說:「韓琦、范仲淹、富弼、歐陽修,這四個人,是人中豪傑。」當時雖然沒有完全明白這句話,卻已經私下記住他們了。嘉祐二年,我才為了參加進士考試到京師,范公卻已經去世了。安葬之後,墓碑立好,我讀碑文以至於流淚,說:「我知道了他的為人已經有十五年了,竟沒有見到范公一面,難道這是命運的安排嗎!」
  這一年我考中進士,才被歐陽公所賞識,通過歐陽公認識了韓琦、富弼。他們都用對待國家精英的禮節對待我,說:「遺憾你沒有結識范文正公。」又過了三年,我路過許州,才認識范公的次子,現在的丞相范堯夫。又過了六年,才在京師見到范公的第三子范彝叟。再過了十一年,才和范公的第四子范德孺在徐州為同僚。我們都一見如故。而且三位託付我為范公遺稿作序。此後又過了十三年,才寫成這篇序文。唉!范文正公的功德,不需要人家寫文章宣傳就能顯揚,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才能流傳。然而我不敢推辭的原因,是自從在八歲知道敬重愛戴范公,到現在已經四十七年了。那三位豪傑,我都有幸能夠跟他們交遊,唯獨沒有結識范文正公,我認為是平生的遺憾,如果能夠在他的文章中掛個名,私下寄託在他的門下之末,難道不也是往昔的願望嗎?
  古代的君子,像伊尹、太公、管仲、樂毅這些人,他​​們輔佐人君稱王稱霸的謀略,本來都在鄉野之中就確立了,並不是做官後才學習的。淮陰侯在漢中見漢高祖,評論劉邦、項羽的長短,謀劃取得三秦,像在手掌上比劃一般,等到輔佐漢高祖平定天下,漢中的言論,沒有一樣不得到實現的。諸葛孔明隱居茅廬之中,與劉備評論曹操、孫權,謀劃攻取劉璋,依靠蜀地的資本,爭奪天下,終身不改變他的見解。這難道只是道聽途說嘗試著做而僥倖成功的嗎?范文正公在天聖年間,為母親守孝,就已經有了心憂天下實現太平的心願,所以寫萬言書來送給宰相,天下人都傳誦它。後來他被任用為將領,再被拔擢為宰相,如今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,都沒有超出萬言書的內容。現在收集刻錄他的文章共有二十卷,集得詩賦共有二百六十八首,文章共有一百六十五篇。他對於仁義禮樂,​​忠信孝悌的實行,就像饑渴的人對於飲食的需要一般,想要片刻忘記都不可能,像火天生就是熱的,像水天生就是濕的,這本是屬於他的天性,所以在行事上就不得不如此。即使是執筆戲言,隨意寫作,最後一定歸結到這種天性。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誠,爭相師從他、尊崇他。孔子說:「有德者必有言。」並不僅指言語而已,而是言語出自於有道德的人口中。又說:「我戰則克,祭則受福。」並非指對戰爭多有本事,而是由於憤怒來自於有道德的人,因而打了勝仗。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。

【註】這篇序言,如敘家常一般,歌頌了范仲淹的功德,並表達了作者對范仲淹的傾慕之情。

【作者】【作者】蘇軾[1][2][3](1037-1101),字子瞻,一字和仲,號東坡居士,眉州眉山(今四川眉山市)人,北宋文豪。其詩,詞,賦,散文,均成就極高,是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又善書法和繪畫,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,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。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;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,又與陸游並稱蘇陸;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;書法名列「蘇、黃、米、蔡」北宋四大書法家「宋四家」之一;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。因其文、詞頗多於著作,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。故時學者有曰:「蘇文熟,喫羊肉,蘇文生,吃菜羹」之說。[蘇軾著作]、[蘇軾全集]、[蘇軾詩全集]、[蘇軾詩詞全集]

【賞析】[范文正公集/維基文庫][范文正公文集序/百度百科]、[范文正公文集序/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]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