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

寄歐陽舍人書--曾鞏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一)

【原文】
鞏頓首再拜,舍人先生[1]:

  去秋人還,蒙賜書及所譔(ㄓㄨㄢˋ,通撰)先大父墓碑銘[2]。反復觀誦,感與慚並。

  夫銘誌之著於世,義近於史,而亦有與史異者。蓋史之於善惡無所不書,而銘者,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,懼後世之不知,則必銘而見之[3],或納於廟,或存於墓,一也[4]。苟其人之惡,則於銘乎何有?此其所以與史異也。其辭之作,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,生者得致其嚴[5]。而善人喜於見傳,則勇於自立;惡人無有所紀,則以愧而懼。至於通材達識,義烈節士,嘉言善狀,皆見於篇,則足為後法警勸之道,非近乎史,其將安近[6]?

  及世之衰,為人之子孫者,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。故雖惡人,皆務勒銘以誇後世。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,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,書其惡焉,則人情之所不得,於是乎銘始不實。後之作銘者當觀其人。苟託之非人,則書之非公與是,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後。故千百年來,公卿大夫至於里巷之士,莫不有銘,而傳者蓋少。其故非他,託之非人,書之非公與是故也。

 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?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[7]。蓋有道德者之於惡人,則不受而銘之,於眾人則能辨焉。而人之行,有情善而跡非,有意奸而外淑,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,有實大於名,有名侈於實[8]。猶之用人,非畜道德者惡(ㄨ烏)能辨之不惑,議之不徇[9]?不惑不徇,則公且是矣。而其辭之不工,則世猶不傳,於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。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,無以為也,豈非然哉!

 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,雖或並世而有,亦或數十年,或一二百年而有之。其傳之難如此,其遇之難又如此。若先生之道德文章,固所謂數百年而有者也。先祖之言行卓卓,幸遇而得銘,其公與是,其傳世行後無疑也。而世之學者,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,至其所可感,則往往衋(ㄒㄧˋ細)然不知涕之流落也,況其子孫也哉?況鞏也哉?其追睎(ㄒㄧ希)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,則知先生推一賜於鞏而及其三世。其感與報,宜若何而圖之?

 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,而先生進之[13],先祖之屯蹶否塞(ㄓㄨㄣ諄 ㄐㄩㄝˊ覺 ㄆ|ˇ痞 ㄙㄜˋ色)以死[14],而先生顯之,則世之魁閎[15]豪傑不世出之士,其誰不願進於門?潛遁幽抑之士[16],其誰不有望於世?善誰不為,而惡誰不愧以懼?為人之父祖者,孰不欲教其子孫?為人之子孫者,孰不欲寵榮其父祖?此數美者,一歸於先生。既拜賜之辱,且敢進其所以然。所諭[17]世族之次,敢不承教而加詳焉?愧甚,不宣[18]。鞏再拜。

【注釋】
[1]頓首:叩頭。載拜:猶「再拜」,「載」通「再」。舍人:官名。曾鞏比歐陽修小十二歲。
[2]譔:同「撰」,寫作。大父:祖父。
[3]見:同「現」,顯,彰。
[4]一也:(作用)是一樣的。
[5]得致其嚴:能表達他的尊敬。致:表達。嚴:尊敬。
[6]其將安近:跟什麼相近呢?
[7]畜:同「蓄」,積蓄。「畜道德」意思是道德高尚。無以為:無法做到。
[8]淑:善。侈:大,廣。
[9]惡:怎麼,哪裡。不徇:不徇私情。
[10]卓卓:形容言行的高尚。
[11]衋然:悲傷痛苦的樣子。
[12]追睎:仰慕,追溯。睎:望。
[13]淺薄滯拙:學識不深厚,愚笨無智巧。進:提攜獎進。
[14]屯蹶否塞:比喻處境困頓險厄。屯蹶:難前進,不順利。否塞:時運不通,境遇不好。
[15]魁閎:俊偉。魁、閎,都是大的意思。
[16]潛遁幽抑:隱居不得志。潛遁:隱逸。幽抑:不顯揚。
[17]諭:示,告訴。
[18]不宣:不盡。意為「書不盡言,不能盡說了」。

【譯文】
  歐陽舍人先生頓首再拜:去年秋天,派去的人回來了,承蒙您賜信給我,以及為先祖父撰寫墓碑銘。我反複誦讀,既感激,又慚愧。
  銘誌著稱於世,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史書相近,但也有和史書不一樣的。因為史書對於人物的善惡是無所不記的,而銘誌,大概是怕後世的人不知道死者的功勳道德、才能品行、志向道義等好的方面,就一定要作銘誌來表彰他,或者把它放進家廟,或者把它埋入墳墓,意義是一樣的。如果是死者不好的方面,那又有什麼可銘記的呢?這就是銘誌和史書不同的原因。銘誌的寫作,是用來使死者沒有什麼遺憾,使活著的人能表達對死者的尊敬。好人因善行得以流傳而高興,於是就發奮自立;惡人因沒有什麼好寫入銘誌的,就因此感到慚愧而畏懼。至於那些具有通達的才能和識見的人,那些忠義英烈氣節高尚之士,他們的美言善行都記錄在銘誌裡,足以作為後人的榜樣,因此銘誌的警戒和勸勉作用不跟史書相近,又跟什麼相近呢?
  到了社會風氣衰微的時候,為人子孫的,一心只想褒揚他的先人卻不根據事理。所以,即使是惡人,都力求鐫刻碑銘,用它來向後世誇耀。撰寫銘誌的人既不能拒絕不寫,又因為死者子孫的一再請託,如果直書他的惡行則與人情不合,於是銘誌的內容就開始不真實了。後代要請人作銘誌,應當考察一下作者的為人,如果所託的是不適當的人,那麼所撰寫的銘誌就不能做到公正與客觀,就不能夠在社會上流行並且流傳到後世。所以千百年來,公卿官僚以致於平民百姓無不有銘,但流傳下來的卻很少,這不是因為別的緣故,是因為所託的是不合適的人,所寫的銘誌不能做到公正客觀的緣故。
  既然如此,那麼誰是那種能完全做到公正與正確的人呢?不是道德高尚文章精美的人是沒有辦法做到的。因為道德高尚的人是不會接受請託去為惡人寫銘誌的,對於一般的人,也能分辨善惡。而人的品行,有的內心善良而事蹟不見得好,有的內心奸惡而外表善良,有的人們對他的評價相差懸殊,很難確切地指明,有的實際言行高於名望,有的名聲高於實際言行。猶如用人,不是道德高尚的人,哪能辨別正確而不受迷惑、評議公正而不徇私情?能不受迷惑、不徇私情就是公正而且客觀。但是如果文字不精美,那也不能流傳於世,於是就要求他還要擅長作文。所以說不是道德高尚文章精美的人是沒有辦法做到的,難道不是這樣嗎?
  然而道德高尚而又善於作文的人,雖然有時會同時出現,有時也會幾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出一個,這種人的出現是這樣的難得,而能遇見這樣的人就更加困難了。像先生這樣的道德文章,本來就像人們所說的是百年一遇的。我先祖的言行高尚,幸運地遇到先生您為他撰寫公正而又客觀的碑銘,它將傳布在社會上並且流傳到後世是確定無疑的了。世上的學者,每每觀看傳記所記述的古人事蹟,讀到感人之處,往往不知不覺地流下感動的眼淚,更何況是他的子孫呢?更何況是曾鞏我呢?我追懷祖先高尚的道德而想到碑銘所以能傳之後世的原因,就知道先生給予我一次恩惠而推及祖孫三代。這感激和報答之情我應該怎樣表達呢?
  可是我又想到,像我這樣學識不深厚,愚笨無智巧的人還能得到先生的提攜獎進,像我先祖這樣潦倒不得志而死的人,先生還能使他顯揚,那麼世上那些不世出的俊偉豪傑之士,他們誰不願意拜在您的門下呢?那些隱居山林的不得志之士,他們誰不希望揚名於世呢?善事誰不想做,惡事誰不羞愧害怕?做父親、祖父的誰不想好好教導自己的子孫?做子孫的,誰不想使自己的父祖榮耀顯揚?這種種好處,都應該歸功於先生。我榮幸地接受您的恩賜,並且冒昧地向您陳述所以感激的理由。來信所告示的我的家世情況,我一定會接受您的指教並且詳加審核。慚愧之至,書不盡言。曾鞏再拜上。

【註】本文為曾鞏寫給歐陽修的致謝信,感謝歐寫曾鞏祖父的墓誌銘, 文中紆徐宛轉盛讚歐陽修的道德文章為數百年而有者。本文歷來被視為曾鞏的最佳作品,充份表現出曾鞏文章紆徐、簡奧的特色。

【作者】曾鞏[1][2][3](1019-1083),字子固,世稱「南豐先生」 。建昌南豐(今屬江西)人,後居臨川(今江西撫州市西)。北宋政治家、散文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,為「南豐七曾 」(曾鞏、曾肇、曾布、曾紆、曾纮、曾協、曾敦)之一。在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貢獻卓越。[曾鞏作品1]

【賞析】[寄歐陽舍人書/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]、[寄歐陽舍人書/百度百科]、[寄歐陽舍人書/老平頭博客]、[寄歐陽舍人書/文學世界]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