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

列女傳二則(魯義姑姊、鄒孟子母)--劉向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四)

【原文】 魯義姑姊
  魯義姑姊者,魯野之婦人也。齊攻魯至郊,望見一婦人,抱一兒,攜一兒而行,軍且及之,棄其所抱,抱其所攜,而走於山,兒隨而啼,婦人遂行不顧。齊將問兒曰:「走者爾母耶?」曰:「是也。」「母所抱者誰也?」曰:「不知也。」齊將乃追之,軍士引弓將射之,曰:「止,不止,吾將射爾。」婦人乃還。齊將問所抱者誰也,所棄者誰也。對曰:「所抱者妾兄之子也,所棄者妾之子也。見軍之至,力不能兩護,故棄妾之子。」齊將曰:「子之於母,其親愛也,痛甚於心,今釋之,而反抱兄之子,何也?」婦人曰:「己之子,私愛也。兄之子,公義也。夫背公義而向私愛,亡兄子而存妾子,幸而得幸,則魯君不吾畜,大夫不吾養,庶民國人不吾與也。夫如是,則脅肩無所容,而累足無所履也。子雖痛乎,獨謂義何?故忍棄子而行義,不能無義而視魯國。」於是齊將按兵而止,使人言於齊君曰:「魯未可伐也。乃至於境,山澤之婦人耳,猶知持節行義,不以私害公,而況於朝臣士大夫乎!請還。」齊君許之。魯君聞之,賜婦人束帛百端[1],號曰義姑姊。公正誠信,果於行義。夫義,其大哉!雖在匹婦,國猶賴之,況以禮義治國乎!詩云:「有覺德行,四國順之。」此之謂也。
  頌曰:齊君攻魯,義姑有節,見軍走山,棄子抱侄,齊將問之,賢其推理,一婦為義,齊兵遂止。

【譯文】
  魯義姑姊是魯國郊野的一個山村婦女。齊軍攻打魯國,到城郊,看見一個婦人抱着一個小孩和牽着一個小孩向前走。齊軍快要追及時,婦人丟下抱着的小孩,抱起牽着的小孩往山上跑去。被丟下的小孩跟隨在後面大哭,婦人毫不理會地繼續走。齊國將領問那被丟下的小孩說:「那跑掉的是你的母親嗎?」小孩回答:「是的。」「你母親抱着的是誰?」小孩答:「不知道。」齊將向前追趕,士兵也拉弓準備射箭,喊叫說:「停下來!不停下來,我就放箭。」婦人於是轉身回來。齊將問她抱着的小孩是誰,丟下的小孩又是誰。婦人回答:「抱着的是我兄長的兒子,丟下的是我自己的兒子。因為看到大軍來了,沒有能力同時保護他們,便只好丟下自己的孩子。」齊將說:「孩子對於母親來說,是最為親愛和最為疼惜的,現在你丟下自己的孩子,反而抱走兄長的孩子,是甚麼原因呢?」婦人說:「對自己的孩子來說,是私愛;對兄長的孩子來說,是公義。背棄公義而偏重私愛,不救兄長的孩子而保存自己的孩子,即使幸運地得免於難,魯國國君不會收容我,魯國大夫不會養育我,魯國的百姓也不會與我結交。這樣就算我聳起兩肩也找不到容身的地方,合起兩腳也找不到站立的地方。我雖然疼愛自己的孩子,難道可以因此損害公義嗎?所以我忍心丟下自己的孩子以實踐公義,而不能背棄公義在魯國生活。」就這樣齊將按兵不動,派人向齊國國君說:「不能攻打魯國。我帶兵來到邊境,就碰上魯國山林中的婦人,連這樣一個婦人都知道守節行義,不因私愛而損害公義,何況魯國的大臣和士大夫呢?請求收兵回朝。」齊君答應了他的請求。魯國國君聽到這件事,就賞賜婦人百端[1]布帛,並封賜「義姑姊」的稱號。公正無私,誠實忠信,能行公義。公義所起的影響是很大的啊!雖然不過是婦人的行為,但卻能夠賴以保護國家,何況用禮義來治國呢?《詩經》說:「君子正直樹榜樣,四方諸侯都歸順。」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
  頌讚說:「齊君攻打魯國,義姑有節操。看見士兵跑入山中,丟下兒子抱走侄兒。齊將追問原因,讚她公正有義理。一個婦人行公義,齊軍便退兵。」
【注釋】
  • [1]百端:五十匹。杜預注:「二丈為一端,二端為一兩。所謂匹也,二兩二匹。」即一端等於半匹。
======
【原文】 鄒孟子母
  鄒孟軻之母也。號孟母。其舍近墓。孟子之少也,嬉遊為墓間之事,踴躍築埋。孟母曰:「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。」乃去舍市傍。其嬉戲為賈人衒(ㄒㄩㄢˋ炫)[1]賣之事。孟母又曰:「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。」復徙舍學宮之傍。其嬉遊乃設俎豆[2],揖讓進退。孟母曰:「真可以居吾子矣。」遂居。及孟子長,學六藝,卒成大儒之名。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。《詩》云:「彼姝者子,何以予之?」[3]此之謂也。
  
  孟子之少也,既學而歸,孟母方績,問曰:「學何所至矣?」孟子曰:「自若也。」孟母以刀斷其織。孟子懼而問其故,孟母曰:「子之廢學,若我斷斯織也。夫君子學以立名,問則廣知,是以居則安寧,動則遠害。今而廢之,是不免於廝役,而無以離於禍患也。何以異於織績而食,中道廢而不為,寧能衣其夫子,而長不乏糧食哉!女則廢其所食,男則墮於脩德,不為竊盜,則為虜役矣。」孟子懼,旦夕勤學不息,師事子思,遂成天下之名儒。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。《詩》云:「彼姝者子,何以告之?」此之謂也。
 
  孟子既娶,將入私室,其婦袒而在內,孟子不悅,遂去不入。婦辭孟母而求去,曰:「妾聞夫婦之道,私室不與焉。今者妾竊墮在室,而夫子見妾,勃然不悅,是客妾也。婦人之義,蓋不客宿。請歸父母。」於是孟母召孟子而謂之曰:「夫禮,將入門,問孰存,所以致敬也。將上堂,聲必揚,所以戒人也。將入戶,視必下,恐見人過也。今子不察於禮,而責禮於人,不亦遠乎!」孟子謝,遂留其婦。君子言孟母知禮,而明於姑母之道。

  孟子處齊,而有憂色。孟母見之曰:「子若有憂色,何也?」孟子曰:「不敢。」異日閒居,擁楹而歎。孟母見之曰:「鄉見子有憂色,曰不也,今擁楹而歎,何也?」孟子對曰:「軻聞之:『君子稱身而就位,不為苟得而受賞,不貪榮祿。諸侯不聽,則不達其上。聽而不用,則不踐其朝。』今道不用於齊,願行而母老,是以憂也。」孟母曰:「夫婦人之禮,精五飯,冪酒漿,養舅姑,縫衣裳而已矣。故有閨內之脩,而無境外之志。《易》曰:『在中饋,無攸遂。』《詩》曰:『無非無儀,惟酒食是議。』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,而有三從之道也。故年少則從乎父母,出嫁則從乎夫,夫死則從乎子,禮也。今子成人也,而我老矣。子行乎子義,吾行乎吾禮。」君子謂孟母知婦道。《詩》云:「載色載笑,匪怒匪教。」[4]此之謂也。
  頌曰:孟子之母,教化列分,處子擇藝,使從大倫,子學不進,斷機示焉,子遂成德,為當世冠。

【譯文】
  魯國鄒邑人孟軻的母親,人稱孟母。當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。因此孟子小時候,遊戲玩耍的都是下葬哭喪一類的事,特愛學造墓埋墳。孟母見了說:「這裡不該是我帶著孩子住的地方啊!」於是領著孟子離開了這裡,遷住到一處集市的近旁。孟子又學玩起了商人誇口買賣那一類的事。孟母又說:「這裡也不是我應該帶著孩子住的地方啊!」就再次把家遷到了一個公學學校的旁邊。這時小孟子所學玩的是祭祀禮儀、作揖遜讓、進退法度這類儀禮方面的學問。孟母說:「這裡才真正是可以讓我帶著兒子居住的地方。」於是,長久把家安在了這裡。等孟子長大成人,便很順利地學精了《易》、《書》、《詩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春秋》等六藝的學問,最終成就了儒家大師的大名。後來的君子賢人都說孟母很善於利用環境漸染教化孩子。《詩經》上說:「柔順聰明的賢人,您怎麼知道如何實施幼教呢?」說的就是這件事啊!

  孟子小的時候,有一次放學回家,他的母親正在織布,見他回來,便問道:「學習怎麼樣了?」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:「跟過去一樣。」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,十分惱火,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。孟子見狀害怕極了,就問他母親:「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?」孟母說:「你荒廢學業,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。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,增長知識。這樣平時能平安無事,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。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,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,而且難於避免禍患。這和依靠織布而生存有什麼不一樣的呢?假如中途廢棄而不做,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兒子有衣服穿並且長期不缺乏糧食呢?女子若荒廢她賴以生存的的技藝,男子若對修養德行懈怠,那麼不是去做小偷強盗,就是做奴隸、僕人。」孟子聽後嚇了一跳,自此,從早到晚勤學不止,拜子思做老師,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。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。《詩經》上說:「柔順聰明的賢人,您怎麼知道如何告誡的呢?」說的就是這件事啊!
   
  孟子娶妻以後,有一次外出回來,沒有敲門就進了臥房,見到他的妻子正裸著身體在屋裡。孟子不高興,於是離開不再進去。他的妻子向孟子的母親告別要求離去,說:「我聽說夫妻之間的禮數,在臥房當中是可以寬鬆一些的。今天,我在自己的臥房裡,有違禮的舉止,夫君見到了非常不高興,這是沒有把我當作家裡人看待。為婦之義,不能生活在拿自己當外人的家裡。為此,我請求您允許我回歸娘家。孟母於是叫來孟子對他說:「禮節說,將要進入大門,要問一下誰在裡邊,這是表示尊敬;將要進入廳堂,聲音一定要響亮,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;將要進入內屋,眼睛一定要向下看,表示擔心撞上人有尷尬的時候。如今你不遵守禮節卻責怪別人沒有禮節,不是和聖人差得太遠了嗎?』孟子於是道歉,於是挽留他的妻子。君子說:「孟母懂得禮節,而且清楚如何處理婆媳之間的關係。」

  孟子想去宋國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,但為了奉養母親而一再遷延,待在齊國。他經常面帶憂慮的神情,悶悶不樂。孟母看見了,問:「你面有憂煩,是為什麼呢?」孟子回答說:「沒什麼事。」有一天,孟子在家閒來無事,不由自主地扶著屋前的柱子唉聲嘆氣。孟母看見了,問道:「前幾天看到你在憂愁著什麼,問你,你說沒事。今天為什麼又扶著廊柱子嘆息呢?」孟子說:「我聽說君子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,不因為眼前利益而求取封賞,不去貪圖榮華富貴。如果諸侯不採納自己的主張,就不必再向他們提供意見了。如果諸侯聽從了,卻不去實踐它,就不必再在他的國家繼續做官了。如今,我的學說和主張不能在齊國踐行,就想離開這個國家。然而,又惦記著母親年紀已大,不適合長途跋涉了,我是為此而憂愁。」孟母回答說:「婦女之禮,在於精通飲食烹飪的學問,在於暖好酒漿,贍養公公和婆婆,在於縫製衣裳而已。所以她們只需料理好家內的事務,不必過問外面有關理政的事情。《周易·家人卦》上說:『無攸遂,在中饋。』(婦女準備家中的飲食,不可有所失誤)《詩經·小雅·斯干》說:『無非無儀,惟酒食是議。』(婦女不要違背禮儀,不要議論外面的事,只需把家務料理好)看來,都在說婦女不要擅自作決定,要遵守三從之道。所以要求女子在閨閣中聽從父母的話,出嫁後聽從丈夫的話,丈夫死後聽從兒子的話,這才是符合禮法的作為呀!如今,你已經長大成人,而我也已經年邁。你遵循你的道義,我遵循我的禮法吧。」君子們認為孟母深知為婦之道。《詩經·魯頌·泮水》說:「和顏悅色面帶笑,不發怒氣耐心教。」說的就是這件事啊!

  頌讚說:「孟子的母親,依序選擇教化的環境,使孩子選擇好的技藝學習,讓他懂得倫常;孩子學習不進,剪斷織布來警示他;使孟子終於才德兼備,成為一代大儒。」

【注釋】
  • [1]衒賣:誇耀物品的好處以求售。
  • [2]俎豆:古代祭祀用的禮器。
  • [3]彼姝者子二句:見《詩經·鄘風·干旄》。姝:柔順,順從。子:對賢人的尊稱。
  • [4]《詩》云:「載色載笑,匪怒匪教。」:出自《詩經·魯頌·泮水》:「載色載笑,匪怒伊教。」
【註】《列女傳》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籍,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。

【作者】
  劉向(前77年-前6年),字子政,原名更生,漢朝宗室沛縣人。著有《別錄》、《新序》、《說苑》、《列女傳》、《洪範五行傳》、《五紀論》等書,並且編訂了《戰國策》、《楚辭》。劉向曾官中壘校尉,故世稱劉中壘張溥輯有《劉中壘集》,收入《漢魏六朝百三家集》中。又有33篇,今僅存《九歎》一篇。子為經學劉歆。《劉向著作

【賞析】+網路資源[列女傳- 維基百科]、[列女傳--百度百科]、[列女傳》-中文百科在線]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