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

為徐敬業以武后臨朝移諸郡縣檄(為徐敬業討武曌檄)--駱賓王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二)

為徐敬業討武曌(ㄓㄠˋ照)(ㄒㄧˊ習)[1]
【原文】
  偽臨朝武氏者,性非和順,地實寒微[2]。昔充太宗下陳[3],曾以更衣入侍[4]。洎(ㄐㄧˋ記)乎晚節,穢亂春宮[5],潛隱先帝之私[6],陰圖後房之嬖(ㄅㄧˋ壁)[7]。入門見嫉,蛾眉不肯讓人[8];掩袖工讒[9],狐媚偏能惑主。踐元后於翬翟(ㄏㄨㄟ揮 ㄉㄧˊ狄)[10],陷吾君於聚麀(ㄧㄡ攸)[11]。加以虺蜴(ㄏㄨㄟˇ毀 ㄧˋ易)爲心[12],豺狼成性,近狎(ㄒㄧㄚˊ狹)邪僻[13],殘害忠良,殺姊屠兄[14],弑君鴆(ㄓㄣˋ振)母[15],人神之所同嫉,天地之所不容。猶復包藏禍心,窺竊神器。君之愛子[16],幽之於別宮;賊之宗盟[17],委之以重任。嗚呼!霍子孟之不作,朱虛侯之已亡[18]。燕啄皇孫[19],知漢祚之將盡;龍漦(ㄌㄧˊ離)帝后[20],識夏庭之遽衰。
【注釋】
  • [1-1]武曌:即武則天。曌:即「照」,武則天所造十九個新字之一,取日月當空之意,用以為己名。
  • [1-2]徐敬業:唐功臣徐績之孫。西元684年在颺州起兵反武,兵敗被殺。
  • [1-3]檄:古時一種對外發表的文體,多用於軍旅討伐之事,急件則加羽毛,稱羽檄。
  • [2]地:指武家的社會地位。寒微:卑賤。
  • [3]下陳:下列,即後宮婢妾。武后曾爲唐太宗的才人。
  • [4更衣入侍:此指武后曾為太宗才人。才人:掌燕寢更衣之女官。指用不光彩的手段得寵。
  • [5]洎:到了。春宮:即東宮,借指太子。
  • [6]潛隱先帝之私:先帝:指太宗李世民;私:指武氏曾充太宗才人。此句指太宗駕崩後,為隱埋見幸於太宗之事,武后削髮為尼,以便再入宮事高宗。
  • [7]嬖:卑賤而得寵。
  • [8]蛾眉:蛾同「娥」,美好貌。
  • [9]掩袖工讒:以袖掩面,善於以計害人。
  • [10]翬翟:翬、翟:皆為五彩花紋的雉雞。皇后之車服,用以為飾。此指武后升登皇后位。
  • [11]聚麀:父子亂倫共妻。麀:牝鹿。聚麀本指獸類父子共一牝的行為。 語出《禮記.曲禮上》:「夫惟禽獸無禮,故父子聚麀。」後比喻亂倫。
  • [12]虺蜴:毒物。虺:毒蛇,蜴:指有毒的蜥蜴。此比喻肆毒害人。
  • [13]邪僻:指李義府、許敬宗等人。
  • [9]殺姊屠兄:武氏曾殺武家兩侄及一侄女。
  • [14]殺姊屠兄:武后姊早寡,封韓國夫人,有女,貌美,封魏國夫人。出入禁中,得帝寵,韓國夫人尋卒,魏國夫人為后所毒殺;又后有異母兄二人,因對后薄禮,皆遭外放而卒。
  • [15]弒君鴆母::君:指高宗。鴆:毒鳥,以其羽毛瀝酒,飲之立死。母:指國母,指王皇后。
  • [16]愛子:指中宗。
  • [17]宗盟:指武后親族及同黨。
  • [18]霍子孟:霍光,他曾受武帝遺詔扶幼主以存漢室。朱虛侯:劉章(漢高祖之孫),誅滅呂氏。均為西漢功臣。
  • [19]燕啄皇孫:漢成帝后趙飛燕,性妒,後宮嬪妃有孕者,皆殺害。
  • [20]龍漦帝后:漦:由龍口中流出的唾液,即龍的精氣。相傳周厲王後宮的一名童妾,遭龍漦而受孕,生下褒姒,後幽王卒因褒姒而亡國。此句指由龍涎變生的帝后,可明白夏朝的國運即將衰敗。
【原文】
  敬業皇唐舊臣,公侯冢(ㄓㄨㄥˇ踵)子[21]。奉先君之成業,荷本朝之厚恩。宋微子之興悲[22],良有以也;袁君山之流涕[23],豈徒然哉!是用氣憤風雲,志安社稷。因天下之失望,順宇內之推心,爰(ㄩㄢˊ圓)舉義旗,以清妖孽。南連百越,北盡三河[24],鐵騎成群,玉軸相接[25]。海陵紅粟[26],倉儲之積靡窮;江浦黃旗[27],匡復之功何遠。班聲動而北風起[28],劍氣衝而南斗平。喑(ㄧㄣ音)嗚則山岳崩頹,叱吒(ㄔˋ斥 ㄓㄚˋ炸)則風雲變色[29]。以此制敵,何敵不摧;以此圖功,何功不克!
【注釋】
[21]冢子:長子。
  • [22]宋微子:殷紂之兄,紂淫亂,數諫不聽,去之。周武王滅紂,復其官;後周公誅紂子武庚,命微子代殷後,國於宋。
  • [23]袁君山:袁安,東漢和帝時,見天子幼弱,,痛憤外戚專權,暗裡流涕。
  • [24]百越:古江浙閩越之地,因為越族所居,故曰百越。三河:河東、河內、河南三郡,借指政治中心。
  • [25]玉軸:指戰車。
  • [26]海陵紅粟:海凌:今之江蘇省泰縣,漢代曾在此置糧倉。紅粟:言粟米多至變紅腐爛。
  • [27]江浦黃旗:江邊的義旗。
  • [28]班聲:馬嘶鳴聲。
  • [29]喑嗚、叱吒:厲聲怒喝。喑嗚:懷怒氣。叱吒:發怒聲。
【原文】
  公等或家傳漢爵,或地協周親[30],或膺重寄於爪牙[31],或受顧命於宣室[32]。言猶在耳,忠豈忘心?一抔(ㄆㄡˊ剖)之土未乾[33],六尺之孤何託[34]?儻能轉禍爲福[35],送往事居[36],共立勤王之圖[37],無廢大君之命[38],凡諸爵賞,同指山河[39]。若其眷戀窮城[40],徘徊歧路,坐昧先幾(ㄐㄧ機)之兆[41],必貽(ㄧˊ怡)後至之誅[42]。請看今日之域中,竟是誰家之天下!移檄州郡,咸使知聞。
【注釋】
  • [30]地協周親:指身份地位都是皇家的宗室或姻親。協,相配,相合。周親,至親。
  • [31]膺:承受。爪牙:喻武將。
  • [32]顧命:君王臨終時的遺命。宣室:漢宮中有宣室殿,是皇帝齋戒的地方,漢文帝曾在此召見並咨問賈誼,後借指皇帝鄭重召問大臣之處。
  • [33]一抔之土:語出《史記·張釋之傳》:「假令愚民取長陵(漢高祖陵)一抔土,陛下將何法以加之乎?」這裡借指皇帝的陵墓。未乾:指高宗下葬未久。
  • [34]六尺之孤:指繼承皇位的新君,指中宗。
  • [35]儻:通「倘」,倘若,或者。
  • [36]送往事居:送走死去的,侍奉在生的。送:追念。「往」已故的高宗。事:迎侍。「居」指在生的中宗。
  • [37]勤王:王室有難,起兵靖亂,即稱勤王。
  • [38]大君:指已死的皇帝。
  • [39]同指山河:語出《史記》,漢初大封功臣,誓詞云:「使河如帶,泰山若厲。國以永寧,爰及苗裔。」這裡意為有功者授予爵位,子孫永享,可以指山河為誓。
  • [40]窮城:指孤立無援的城邑。
  • [41]先幾:事在發生之初尚未明顯。昧:不分明。幾:跡象。
  • [42]貽:遺下,留下。後至之誅:意思說遲疑不響應,一定要加以懲治。語見《周禮·大司馬》,原句為「比軍眾,誅後至者。」
【註】光宅元年(684年),武則天廢去剛登基的中宗李顯,另立李旦為帝,自己臨朝稱制;正想進一步登位稱帝,建立大周王朝,這就引起一些忠於唐室的大臣勳貴的憤怒。身為開國元勳英國公李勣嗣孫的李敬業,以已故太子李賢為號召,在揚州起兵,建立匡復府,自任匡復府上將、揚州大都督。駱賓王被羅致入幕府,為藝文令,軍中的書檄,均出自他的手筆,本文即作於此時。

【作者】
   駱賓王(約640—?),婺州義烏(今浙江省義烏縣)人。早慧,七歲能賦詩,有「神童」之譽。早年隨父游學於齊魯一帶,有志節,以詩文著稱,與當時著名文士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。《駱賓王著作

【譯文】
  僭竊帝位垂簾聽政的武則天,她的個性並不和順,而且出身微賤。以前充當太宗後宮的才人,因更衣的機會得到寵幸。到了太宗晚年和太子穢亂。潛藏隱瞞和太宗的關係,暗中想要得到高宗後宮的寵幸。進入宮門就表現出善妒的心理,顯露她的美貌,不肯落於人後;以袖掩面善於讒言,狐狸般的媚態偏偏能夠迷惑主上。登上了皇后的位置,害得國君父子亂倫。她有如同毒蛇般狠毒的心腸,豺狼般凶狠的個性。親近邪僻的小人,殘害忠良的臣子。殺死姐姐和哥哥,殺國君毒死皇后。天神凡人都憤恨她,天地之間不能容納她。她還懷藏著陰謀的心,想要竊據帝位,國君的愛子(中宗),被囚禁在(房州的)別宮;把國家的重任委託給她的親戚。哎呀!像霍光這樣的忠臣已經死了,像朱虛侯劉章這樣的忠臣也不再出現了。趙飛燕殺戮皇家子孫,我們就知道漢朝的命脈即將終止。龍的口水所生出來的怪物(褒姒)竟然當了皇后,我們就知道夏朝很快就要衰敗了。

  徐敬業是我們大唐的舊臣公侯徐世勣的長子。繼承先人的事業,受本朝深厚的恩澤。宋國微子啟感到悲傷,實在有他的原因;漢朝袁安談到國事就痛哭流涕,也是有緣故的。因此意氣如風雲般激憤,立志要安定國家。天下人心對武后已失望,為了順從天下人民的心理。於是舉起正義的旗幟,想要清除妖孽。(義軍)往南到江、浙、閩、越,往北到黃河、洛河、淮河,鐵騎成群結隊,戰車接連不斷。海陵一帶的米糧多到發紅腐敗,倉庫裏儲存的糧食無窮無盡;江浦一帶都是我們義軍的黃旗,匡救恢復國家的功勞應該不遠!戰馬的聲音如同北風怒吼,寶劍的劍氣直衝天上與南斗星齊平。(我們義軍)懷著怒氣一呼,就能使山嶽崩頹,發怒一吼,就能使風雲變色。用這種軍隊來制服敵人,有什麼樣的敵人不能摧毀,用這種軍隊來圖謀功勞,有什麼樣的功勞不能完成呢?

  各位諸侯,你們有的是唐朝的異姓功臣,有的是同姓的宗親;有的接受了天子的遺言,承當了國家的重任,有的在天子的正寢,接受過天子的遺命。這些話還在耳旁,難道你們就忘了你們的忠心?唐高宗墳墓上的泥土還沒有乾,六尺的孤兒(唐中宗)要託付給誰呢?希望各位能轉禍為福,追念已死的先君(唐高宗),事奉在位的君王(唐中宗),共同建立為王室平難的功勳,不忘先君的遺命;凡是未來有功者都將授予爵位和賞賜,子孫永享,這是可以指山河為誓,將來一定實現的。如果各位仍然留戀自己孤立無援的城邑,在歧路上猶豫不決,坐失了大好良機,將來一定遭受晚到的誅殺。看看今日的中原大地,最後是誰家的天下!這道檄文頒布到各州郡,讓大家都知曉。

【賞析】+網路資源[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([唐]駱賓王)]、[討武曌檄--中文百科在線]、[代李敬業討武曌檄--百度百科]、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