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

與黃瓊書---李固(國學治要五-古文治要卷二)

【原文】
   聞已渡伊洛[1],近在萬歲亭[2],豈即事有漸,將順王命乎?蓋君子謂:「伯夷隘(ㄞˋ愛),柳下惠不恭」[3],故傳曰:「不夷不惠,可否之間」 [4]。蓋聖賢居身之所珍也。誠遂欲枕山棲谷,擬跡巢、由,斯則可矣[5]。若當輔政濟民,今其時也。自生民以來,善政少而亂俗多,必待堯舜之君,此為志 士終無時矣。
  常聞語曰:「嶢(ㄧㄠˊ堯)嶢者易缺,曒(ㄐㄧㄠˇ矯)曒者易汙。」[6]陽春之曲,和者必寡;盛名之下,其實難副[7]。近魯 陽樊君[8],被徵初至,朝廷設壇席,猶待神明。雖無大異,而言行所守,亦無所缺,而譭謗布流,應時折減者,豈非觀聽望深,聲名太盛乎?自頃徵聘之士,胡元安、薛孟嘗、朱仲昭、顧季鴻等,其功業皆無所采[9]。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。願先生弘此遠謨(ㄇㄛˊ磨)[10],令眾人歎服,一雪此言耳。

【注釋】
  • [1]伊洛:伊河在河南偃師楊村附近與洛河匯流以後稱伊洛河,接近京城洛陽。
  • [2]萬歲亭:供奉皇帝萬歲牌的地方,在河南登封縣西北,離京很近。
  • [3] 「蓋君子……」二句:君子認為伯夷器量狹窄,柳下惠又太不嚴格。語出《孟子•公孫丑上》:「伯夷隘,柳下惠不恭。隘與不恭,君子不由也。」伯夷,商末孤竹 君之子,周滅商後,與弟叔齊逃首陽山,不食周粟而死。柳下惠,春秋時魯國大夫,姓展,名獲,字禽,食邑在柳下,死後其妻與其門人私諡曰「惠」,故稱柳下 惠。
  • [4]「不夷……」二句:語出楊雄《法言•淵騫》,意謂既不像伯夷那樣器量狹小,也不像柳下惠那樣不講原則,能不能折中。
  • [5]枕山棲谷:即隱居草野山林。擬跡巢由:模擬巢父和許由的行跡。巢父和許由,相傳為唐堯時代高士,不受堯之讓位而隱居。
  • [6]嶢嶢者易缺:嶢嶢:高峻的樣子。比喻剛直的性格易招致怨禍。曒曒者易汙:曒:潔白。太潔白的東西容易污染。
  • [7]「陽春……」二句:宋玉《對楚王問》:「客有歌於郢中者,其始曰《下里巴人》,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」;「其為《陽春白雪》,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。」句解:高難深奧的樂曲,能和唱的人一定很少,在美好的聲名之下,實際的才德常常難以相符。
  • [8]魯陽樊君:魯陽人樊英,《後漢書•方術列傳》說他懂《易》和五經,有異術。
  • [9]無所采:沒有出眾的地方。
  • [10]謨:謀略﹑計畫。
【註】《遺黃瓊書》是作者給朋友黃瓊的一封信。東漢後期,朝政紛亂,有識之士希望能聚集英才,參與治政,挽回頹勢,因此紛紛向朝廷薦才。黃瓊也被推薦,受漢順帝之召,但他走到半路,托病不去了。李固平時很敬佩黃瓊,聽說後,就寫信鼓勵他積極參與國事,建立功業,來證明自己的實際才能。後來黃瓊果然對朝政起了相當作用,官至太尉、司空。

【作者】
   李固(94 ~147),字子堅,中國東漢時期學者政治人物漢中南鄭人,年輕時便以學問而著名。漢順帝時曾任議郎,但因議論政事,觸犯權貴,被貶到地方做官;漢沖帝時又被提升為太尉(掌管全國兵事),但到漢質帝時,終因反對專權,為梁冀所誣,逮捕治罪,遂死於獄中。有文集十二卷,但已流失。

【譯文】
   聽說你已經渡過了伊水洛水,快到萬歲亭了。難道不正是事情有了轉機,將順應王命嗎?因為孟子說過:「伯夷狹隘,柳下惠傲慢不恭敬。」所以流傳說:「不做伯夷也不學柳下惠,能不能折衷呢?」大概這就是君子立身處世所重視的,確實順遂自己的心願,隱居在山谷之中,打算效仿巢父和許由,這樣也可以。如果想要輔佐政事救助百姓,現在正是時候。自從有百姓以來,治理清明的少而處於亂世的多,必定要等待像堯舜那樣的聖明之君,這是有意志有節操的人,但終究沒有時機。
  常常聽說性情剛直卓而不群的人,往往容易橫遭物議;品行高潔如玉石之白者,最容易受到汙損。高雅如《陽春》這樣的曲子,能應和的人一定很少,名望很大的人;實際的才德常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。最近魯陽的樊君,被朝廷徵召,剛到的時候,朝廷隆重的築壇設座席,如同對待神明一般。雖然他沒有很特殊的才能,但是他言行表現出的節操,也沒有很大的缺失。但是四處散布誹謗,隨著時間而愈來愈多,難道不是看到聽到他名聲太顯赫的關係嗎?近來徵召如胡元安、薛孟嘗、朱仲昭、顧季鴻等人,他們的功績事業都沒有出眾的地方。所以民間都議論那些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其實純粹是沽名釣譽。希望先生您推廣深遠的謀略,讓眾人都讚歎佩服,一舉洗刷這話的恥辱。

--【賞析】+網站連結 [與黃瓊書-百度百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